科技创业家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国际刊号:2095-1043
国内刊号:11-5986/N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5471 人次
 
    本刊论文
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摘要]在创新驱动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下,如何以更有效、更具实践性的方式培养出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已然成为中国高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重要任务。创业教育的多样性、实践性、综合性特征使其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的手段。厘清创新、创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借鉴发达国家开展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改变“千人一面”的现状,立足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开展创业教育,制定面向全校、立足长远的创业教育发展战略,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构建创业教育师资的成长平台,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一、创新、创业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一)创业与创新的关系
  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对“创新”这一概念进行解释并开创了针对创新的理论研究。他认为,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建立”,是“生产手段的新组合”(newCombinationsofproductiveness)[1]。同时,熊彼特也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创新划分为五种类型:一是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的特性;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在有关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也不需要建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包容性增长视野下的新生代创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ASH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立在一种科学新发现的基础之上,而是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人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四是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五是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形成一种垄断地位(如“托拉斯化”),或者是打破一种垄断地位。[2]无论是熊彼特最初关于创新的定义与解释,还是最近几十年来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众多的学者并没有单纯地将“创新”等同于“创造”、“发明”、“革新”等社会经济行为。创新是促成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之一,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内生性要素。从创新动力的来源讲,创新的驱动力来自于一大批拥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他们也随之成为创新过程的主体。
  创业者是指那些把实现新的生产方法组合作为自己的职责,并实际履行生产手段新组合的人。创业者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创业者应当富有创造性和远见性,创业者不同于传统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管理者或技术型专家,后者的作用只是在社会和经济运行的静态循环过程以及严格的科层制结构中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化技能“例行公事”,而创业者则绝对不会墨守成规,他们常常会创造性地变更其行为模式,并总是将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作为自己的职责;其次,创业者也不同于技术上的发明者或创造者,技术专家是从事发明创造的人,而创业者则是将技术发明运用于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从而创造新的价值;再次,创业者善于发现并及时利用各种新的机遇,他们善于在不确定性中及时发现和抓住机会,他们对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具有一种“敏锐的嗅觉与洞察力”,并能吸引其他的跟随者去进人和引领这种变革的趋势;最后,创业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超强的克服困难的意志力。[3]然而,创业者仅有专业技能还不能保证他们的成功,由于创新往往伴随着高度的风险,因此创业者在进行创新时常常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诸如新环境的挑战以及心理的、个人的障碍和社会的障碍等,这就要求创业者具有坚軔的意志力,以克服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最终实现创新。
  可以看出,创新概念的范畴涵盖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所有技术的、组织的、方法的、系统的变革及其最终价值实现过程,而创业则是为了推动创新的实现和由一大批拥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所进行的动态过程。与创新相比,创业更加强调愿景形成与价值实现的有机统一,它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将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转化为成功的社会实践过程,这不仅包含了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发现变革趋势并把握机遇的能力、组建有效的创业团队并整合各类资源的能力、打造可持续的创业计划的能力以及抵御风险、解决应激性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与创新这个更为宏观的、注重系统分析的词汇相比,创业是一种更加注重实践性、个体性、多样性的过程。
  尽管全社会已经意识到了创新和创业的重要性,但是我们长期以来依旧缺乏对创业及创业教育的正确认识。人们通常会狭隘地将创业理解为开办自己的企业或事业,创业的范围也仅仅局限于自主创业,由此造成的一个实践误区就是:在高校中蓬勃开展的创业教育几乎千篇一律地将培养自主创业者作为其主要目的。

  二)创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从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首次在商学院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到1953年纽约大学开设由彼得?德鲁克任主讲教授的创业教育讲座,再到1968年百森学院第一次引入创业教育学士学位,创业教育已经从当年的商学院、工程学院扩展到大学其他学院,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了欧美大学的重要方面。
  创业教育最初起源于商学院与工程学院,这是一个事实,但这不是全部。文化、社会价值观、经济政策、个体行为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塑造着创业的内涵、功能与边界。对于髙校中的创业教育和相应的创业活动来讲,它必须体现的是所在社会关于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人类行为复杂性的认知、区域文化差异性的理解,因此,创业并非简单地开办属于自己的企业或从事某种冒险性的行为,它要求的是知识、想象力、洞察力、创造力、实践能力,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热情,对不确定性环境的适应等一系列能力的综合运用。可以说,创业是一种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行为。
  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给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以及如何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改变这个世界,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如果大学教育始终囿于“象牙塔”之内,孤立于外部世界的变化,那么这种大学教育就是失败的。以美国高等教育为例,过去数十年来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一批又一批创新能力极强的大学生创业者。这些年轻的“鲶鱼”在影响了美国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同时,也在推动美国高等教育变革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国内学者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解来看,创新能力的内涵基本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第二种是创新能力表现为相互关联的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则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种是创新能力应当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总体来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一是学习的能力,即对主要已有知识及知识源的接触、筛选、吸收、消化;二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即对已有知识框架结构的漏洞或盲点的发掘以及对知识框架结构的完善,对已有知识框架结构合理性的质疑和重建;三是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四是实践其方案的能力。
  从创新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角度来看,创业教育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方式。创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以更具实践性、个体性、多样性的方式实现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愿景。1988年,柯林?博尔提出创业教育应成为第三本“教育护照”;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创业教育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技能;2002年在教育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近两年的有关研究也提出,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首先,创业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对创业的基本认知,这种认知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结构,可以作为大学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在一个创新驱动的社会中,创业知识的内容可以提现当今社会主流和日常的各种创新模式,以及社会态度、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度对创造力、冒险精神和创业行为的支持等。因此,创业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其次,创业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作为思维、推理和行动的独特模式,创业需要想象力、洞察力及创造性整合资源的能力。因此,更广泛意义上来讲,创业教育是体现创新教育的最佳实践路径。对于大学生优化知识结构、适应未来不断创新的社会并实现自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作为一种“生成性教育”,创业教育与历史、社会、人文等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它在实践过程中创造了自身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参与创业教育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创业教育。纵观欧美各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我们很难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创业教育模式,每一所高校的创业教育的开展都是根据这所大学的历史、文化、教育理念、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想适应的。
  大学专业教育的细分及其培养目标的专一性最初来源于西方工业化时代,是“标准化、可复制、大批量生产、质量控制”等特征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在今天的时代里,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已经不再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而是大量的富有创造力、更具个性表达的个体。大学的专业教育需要更多地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习需求,学生在针对某一个特定学科或领域的学习过程中,也将融入其他相近学科的知识,专业教育也需要增强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反应,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也需要通过变革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创新人才的定义。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各国大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前者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专业领域的知识或某种职业能力的训练。对于通识教育来讲,创业教育的跨学科性有利于学生接触、理解、吸收和转化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创业教育为大学的通识教育提供了一种可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路径,不同学科的一般性知识与文化价值、社会体系、经济政策、法律制度以及塑造人类行为的各种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以美国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设计为例,大部分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初衷都是面向大学的所有学生,通过创业教育探索和解释当代核心文化价值是如何在人类行为的广阔领域中得到释放或表达的,以及这些文化、经济、法律、制度等存在的多元性与差异性又是如何综合起来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复杂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创业教育完全可以以一种更加有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促进通识教育的发展。创业教育的跨学科性与实践性恰恰可以整合上述离散的专业知识和学科领域。
  创业教育与大学专业教育的融合需要面对几个重要问题。首先,创业教育是否可以划分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而与其他领域的内容完全不同。其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途径。再次,如可使外部环境对大学创业教育提供支持。从欧美国家创业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汲取相应的成功经验。
  二、他山之石:美国高校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趋势愈发明显,如何将创业教育有效地融人专业教育过程之中,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创业的理念、知识与技能,使大学生成为既懂专业知识又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已经是今天欧美大学本科课程改革中最为明显的主题。美国的大学在过去三十年中,正式的创业教育项目已经从1975年的104个增加到了2012年的600多个[4]。在这一过程中,大学内部也改变了对于创业教育的传统认知,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拜杜法案》通过之后,美国大学鼓励教师和学生以技术转移的形式,将各种创新性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价值。创业教育的开展不仅有效地改变了大学生对于创业的传统认知,更重要的是,那些选修至少两门创业类课程的学生与未选修此类课程学生相比,具有更加强烈的创业意愿,也具有较髙的创业成功率。
  一)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趋势经济驱动方式的转型促成了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全面展开。在“学术资本主义”和“大学一产业一政府”的“三重螺旋理论”的影响之下,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导向偏好促成了美国大学创业教育与专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此外,近十年来信息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突破催生了一大批相关领域的高科技创业企业,其特点就是创业者的年龄普遍低于30岁,新生代大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接受度,以及对作为“时代偶像”的年轻创业者的崇拜更加增强了大学内部创业教育的繁荣,美国的大学生也更加积极地选择创业类课程,增加对创业的了解,掌握必要的创业技能与方法。过去十年来,美国全校范围内参与创业教育的学生数量迅速增加,排名前38位的创业教育项目都是面向75%以上的学生。以斯坦福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为例,每年这两所学校中选修创业类课程的学生占到了全校学生数的30%,斯隆商学院每年有超过1600名学生选修创业类课程目前,美国创业教育已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创业教育正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研究体系和创业教育实施体系。这种创业教育体系不仅包括了创业类课程的普遍开设,也包括了本科、研究生阶段创业管理专业的设立,以及各高校创业中心、创业教育研究会的建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和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同时也形成了一个髙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截止到2010年,美国已经有1700多所高校开设了创业类课程。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大
  模式
  在英、美等创业教育较为成熟的国家,依托商学院为中心或面向所有学科领域的全校性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各学科在专业教育过程中都大量融人了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从英、美等国创业教育的实践来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融合必须考虑创业教育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差异性和适用性,这也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关键。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主要有磁石模式、辐射模式、混合模式这三种。
  在一些高校的创业教育中,一般是由管理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设计并讲授面向全校学生的创业类课程。任何一个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选修上述课程,但是创业教育的教学与实践场所主要集中在这几个学院中,此种模式被称为磁石模式,较为代表性的高校是麻省理工学院,该校的创业教育主要就是由斯隆管理学院负责实施。磁石模式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开放商学院、管理学院的创业类课程,如商业计划书、创业资本运营、全球创业、创业管理等基础知识传授给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这些课程的知识内容大都较为容易,因此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创业教育。总之,磁石模式是高度中心化的,资金、学生和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位于管理学院、商学院或工程学院。在这种情况之下,创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活动都是由这些学院负责,而其他学科领域的学生则与商学院创业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
  与磁石模式相比,辐射模式则是高度去中心化的,每个项目都有独立性并分散于大学的各个学院,由位于全校各个学院的创业教育中心或项目中心进行管理。这些管理机构作为一种分配资金和对所有参与者发挥协调功能的机构而存在,不同院系都会提供来自其内部的资金来源支持教师和学生选择这些创业类课程。在辐射模式中,创业教育是浸润到每一个学科领域中的,这种模式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都能够理解并支持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也愿意进行跨学科领域的教学合作。正因为辐射模式一种深人全校范围内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因此它的时间周期长而投人资源也更多,发展和维系辖射模式需要学校层面投入更多的资源。辐射模式的驱动力则来自于这样的理念,创业教育的展开不能仅以商科或管理学科等少数几个应用类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为主,创业教育只有扎根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与这些领域内的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才能够最大限度的达成其愿景,只有当创业教育的内容与每个学生自己的专业领域深度融合时,才能够推动这些学生理解并掌握创业的真谛。以辐射模式为代表的创业教育对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具有更为长期的影响,它更加面向所有学生,能够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实际上美国更多的大学采用的是混合模式,即将磁石模式与辐射模式进行结合。一些大学的创业教育采取了分阶段实施的做法,本科阶段的创业教育采取混合模式,由各个学院的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实施,但是师资、课程、教学方式都是以商学院和管理学院为主,这样既能发挥这些学院在创业教育方面的优势,又能更加有效地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
  当然,上述模式的分类只是体现出了不同大学采取的路径,这并非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能够成功的关键,而仅仅是不同大学根据自身特色采取的差异性实施策略。实际上,影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其他关键性要素还包括了资金支持、基础设施、专业的师资力量、教学理念及其方式、课程开发与实施、创业实践、校友支持等。
  三)关于磁石模式与辐射模式的一些
  思考
  对于磁石模式来讲,由于依托于商学院,因此教师讲授的内容都是合乎常理的,也可以得到学院内部师资的强有力支持,对于创业教育也具有极髙的认可度和参与度。采用磁石模式,关键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课程的可进入性和适用性。对于商学院、管理学院、工程学院以外的其他学生而言,其设计的课程如何能够吸引这些学生值得研究。麻省理工学院悠久的创业文化、独特的办学理念和较小的规模促成了磁石模式的迅速推广,但是对于其他大学,尤其是那些拥有数万学生、规模庞大的高校来讲,单纯依靠少数几个学院开展创业教育,固然可以吸引一些学生的参与,但是在进行全校性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方面则无法适用。至于辐射模式,也面临着自身的问题。如康奈尔大学虽然是辐射模式的佼佼者并因地制宜地将创业教育与九个学院的专业教育进行了融合,但是这种高度去中心化的做法使得大学的创业教育缺乏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发展方向。此外,去中心化的辐射模式使得不同学院之间的创业教育由于所在学院的差异而产生了诸如师资力量不均衡、创业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创业项目融资难等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人文社科类的院系来讲,向学生开设创业与专业相融合的课程所面临的就是如何面对这些没有任何会计、金融、市场营销等基础知识的学生,而教师对于创业教育的态度也非常重要,这一点直接影响到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质量,许多专业老师会认为创业类课程不够“学术化”,认为这些课程对于学生来讲没有“任何帮助”,由此造成了很多专业课教师对进行二者融合的尝试的抵制。
  但磁石模式也具有其独到的优势,对于一所试图开展创业教育的学校,磁石模式是一种较为快速和有效的路径,只需要依托商学院或管理学院的师资和课程,在此基础上开发一些基础性的创业教育类课程就可以吸引学生的参与。磁石模式在设计课程时,不会假设非商学院学生与商学院或者工程学院的学生具有同等的商科教育背景;相反,它认为上述几个学院的学生缺乏一些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因此,磁石模式非常注重跨学科学习团队的建立,将来自于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创业教育,从而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利用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优势进行聚合思维,开展创业教育。对于一所试图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来说,磁石模式无疑是一条“快速通道”,它所投人的资源相对较少、不需要整体性地变革、创业教育的效果在短期内也会更加显著。
  辐射模式则是在以分布于全校的创业教
  育中心和创业项目为支撑,将创业教育与学生所在的学科领域进行融合,有针对性的设计创业课程。每个学院开展的创业教育,其学生来源的知识结构高度集中,同质性很强,学生的知识基础都较为接近。因此,辐射模式可以解决创业教育中许多更为深层次的、与专业想融合的问题,开设的课程也更加有针对性,能够更好地将创业教育融人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之中。教师在尝试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方面,也会采取更为统一的方式,辐射模式的展开要求各个学院内部更多的协调工作,特别是教师的支持,是关键。但是从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角度来讲,辐射模式无疑是最合适的。
  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
  与专业教育融合改革路径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创业教育无论是是从政府层面的政策与制度建设,还是从学校层面的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学生的认可度和参与度来讲都已经度过了初始期。从参与数量来看,仅2010年全国各地高校就举办了2万多场创业大赛、创业论坛等相关创业教育活动,学生参与超过300万人次。从参与范围来看,已经从最初的9所试点院校拓展到了包括研究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内的各类髙校。我国髙校创业教育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方向就是尊重不同区域、不同髙校间的差异性,发挥各高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深化。
  一)转变创业教育发展战略,鼓励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挖掘出每一名大学生的创新潜力,唤醒其创新和创业的意识,促进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最终提升高校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创业教育除了可以作为个体知识实践化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创造性的意识、思维和方法,它不仅仅是指向实践的教育,更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因此,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需要在分层分类、区分地区差异和高校差异的基础之上,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深化对创业教育内涵的认识,将面向少部分学生为主的培养自主创业为主转向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的岗位创业者,将创业教育的理念与方法融人专业教育过程中,丰富并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不断创新的社会并实现自我发展。
  探索适合不同髙校情况的创业教育发展之路,从发展模式、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改革、实践基地发展等多个层面推进创业教育在髙校中的全面发展。借鉴英、美髙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融合的经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一方面可以结合磁石模式与辐射模式这二者的优势,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融合模式,也可以尝试混合模式,即在全校层面通过辐射模式建立起最广泛的创业教育体系,在不同院系之中设立创业教育中心,鼓励各院系结合专业领域开设各具特色的专业类创业课程,吸引本专业领域的学生了解和参与创业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在商学院、工程学院开设创业教育专修项目,吸引那些在辐射模式中已经对创业有所了解、接受了一定创业教育基础的学生参与到髙阶段的创业教育课程学习与实践项目中。

  二)促进创业教育与专北教育融合,大力支持创业课程建设创业类课程是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10年,美国有近2000所髙校开设了2400多门创业类课程,至少有50所大学提供了四门及四门以上的创业教育课程,这其中就包括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覆盖面广,几乎涵盖了包括创业学、新企业创建.、小型企业管理、风险投资、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创业营销、创造学等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类课程。相比较之下,我国高校创业类课程数量少且跨学科性不强,许多高校仅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一两门公共选修课,这种状况不仅无法覆盖大部分学生,创业类通识课程的数量远远无法适应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当然,以自主创业者为培养目标的各类创业先锋班、创业精英班等创业教育项目正在逐步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但这些课程基本上还没能融人通识教育体系中来。
  如果说创业类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并掌握关于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话,那么将具有开放性、跨学科性及创造性特征的创业类课程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相融合,将成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融合的基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需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业平台上融入基于岗位创业意识、岗位创业知识、岗位创业能力为导向的创业教育。在课程开发与设计方面,首先,重视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的开发,增加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的数量,扩大其覆盖面以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创业类课程。为了使大部分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接触到创业的基本理念与基础知识,还可以考虑在现有的通识课程体系中融人创业教育的内容。其次,大力推进专业类创业课程的开发,尝试将创业教育的内容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鼓励专业教师开设专业类创业教育的选修课程,从而强化创业教育在全校的影响力。再次,鼓励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
  三)推动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始终面对的一大挑战就是专业师资队伍的缺失以及如何确立其他学科领域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同感和支持感。如果说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决定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互相融合、彼此渗透的范围和方式,那么,来自教师的认同和支持则决定了二者相互融合的程度。
  从我国目前创业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除了商学院、管理学院、工程学院等少部分应用性较强且与创业有着深厚渊源的学科之外,高校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还缺乏一定程度的认同,其对创业教育融人专业教育的支持也并非内源性的。许多专业教师对于创业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度的理解,对于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也存在着疑问。因此,高校需在转变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鼓励专业教师探索创业教育教学等方面提供支持。
  综上,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还会面临诸多挑战与难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推动创业教育的改革,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重视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和创业类专业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提升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内源性支持,建立起一整套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机制。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科技创业家》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科技创业家》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